丹东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丹东市心理医院
科普宣传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健康科普> 科普宣传
开学第一周,家长最该关注的4个细节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6-27 14:16:26
  • 馨晴心理

开学第一周,家长最该关注的4个细节

 新学期伊始,家长们可能既激动又忐忑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“假期后综合征”?最重要的是需要及时关注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,以乐观的态度、正确的方法、鼓励的话语,适度引导孩子收心,做好学习的准备。

调整心态,稳定情绪


 孩子面对开学新变化,内心难免有焦虑和担忧,如果此时一味指责、催促,会让孩子更加慌乱,对开学产生抵触情绪,甚至关闭亲子沟通的大门。家长要保持冷静和乐观,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,不过于急切地要求他们立刻进入最佳状态。

 正如成年人可能也会有“不想上班”的念头一样,如果孩子跟你嘟囔:“我不想上学”,并不意味着孩子真的不想去学校,他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心情。我们要做的是主动询问孩子内心感受,多鼓励、多共情。来自父母的爱与支持,可以帮助孩子战胜自己的焦虑。例如:

 “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焦躁,这很正常。”

 “你能跟我说说,具体在担心什么吗?”

 “爸爸刚换新工作时也很紧张,但后来发现,只要慢慢适应就好了。”

 孩子内心背负的不仅是学习压力,还有学校里的同学交往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留恋、对父母的不舍。你只需要愿意倾听对方的倾诉,并表示理解,对方的情绪就能缓解一半。

循序渐进,调整作息


寒假里,往往有很多孩子会打乱作息,导致开学后上课无精打采,无法适应校园生活。想要在新学期能有精神饱满的学习和生活状态,调节生活作息十分重要。

首先,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,早睡早起,鼓励孩子保持与平常上课一致的起床、就寝及学习时间,逐渐与校园生活同步。

其次,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,减少孩子吃零食的频率,家庭饮食回归一日三餐的规律。

最后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,加强运动锻炼。

制定规则,放下电子产品


 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,一些孩子可能还无法与假期的“好朋友”——电子产品说再见。作为家长,我们直接没收吧,孩子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;跟孩子商量吧,又担心他们不肯轻易放下。那么,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,尽快调整到新学期的状态中来?

  对于假期里喜欢长时间玩电子产品的孩子,家长应该循序渐进、注重方法,避免生硬说教、粗暴管教,更不要发生亲子冲突。

  家长可以制定一份“手机使用规则”,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遵守的行为。比如:平常每天使用手机不能超过多长时间,必须在完成作业以后才能使用手机等等。这些规则的具体指标建议和孩子商量着一起定,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,会让他们对规则有着更强的认同感,遵守规则的意愿也会增强。

       当我们告诉孩子“不可以沉迷网络”时,同时要告诉他“你可以做什么”,多陪孩子进行一些体育锻炼、桌面游戏、做家务等等。一点点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,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。在孩子面前,家长也尽量少玩手机,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。

仪式先行,满满期待


  以前读书的时候,开学前会准备好新文具,爸爸妈妈还会用报纸、旧日历给新书包上整整齐齐的书皮,这份开学的仪式感,让我们对开学有了新的期待,也表明:马上要开始学习路上的新阶段了。

  现在,我们也可以陪伴孩子做许多既有仪式感也有意义感的事情:比如带着孩子去商店挑选喜欢的文具和书籍,和孩子一起包书皮,准备开学第一天要穿的衣服,为孩子拍一张快乐的开学纪念照等等。

 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提前联系同学和老师,互相分享见闻和“新鲜事”,相互关心,相互表达彼此的想念,不仅能增进同学、师生之间的感情,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。

小提示


  最近这段时间,家长在帮助孩子调整状态的同时也要注意下面这些误区:

  不搞“急刹车”。凡事都有过程,调整状态不可能一步到位,作息要慢慢调整,学习要慢慢增量,孩子才能慢慢适应;

  不搞“一刀切”。不要强行取消孩子的所有娱乐活动,这会让孩子产生抵触、逆反情绪,请尊重孩子的意愿,和孩子共同商量如何调整状态;

  不搞“填鸭术”。开学前后,孩子会有一段过渡适应期,家长别给孩子制造太大压力,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;

  不搞“放风筝”。无论何时,家长都不能对孩子撒手不管。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,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一一体现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