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,请从这些方面做起
心智还在发育中的青少年非常敏感,他们用自己的心感知着周边事物,但是不会自我调节,不懂得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,如果不及时疏导,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。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教育和耐心引导。
如何辨别
青少年潜在抑郁的求救信号?
让我们共同学习
出现这些表现时
孩子可能抑郁了
孩子的情绪状态异常➤ 情绪容易变得低落,难以高兴起来➤ 容易烦躁,不耐烦,发脾气➤ 情绪敏感,容易悲伤哭泣
孩子的兴趣改变➤ 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,乐趣减少➤ 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,无精打采,经常有无聊感➤ 喜欢寻求刺激,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,例如抽烟、酗酒、自伤、离家出走等
孩子在校表现的变化➤ 出勤情况:不愿意上学,甚至不想去学校➤ 学业成绩:一落千丈,甚至变得很糟糕➤ 行为问题:与人打架或者被打,被同学排挤孤立
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不正常➤ 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➤ 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➤ 远离人群,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,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➤ 过于黏人,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➤ 对他人的行为敏感,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
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差➤ 容易疲劳,感到精力不足,喜欢赖在床上➤ 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忧虑,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➤ 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,如头痛、胃痛等➤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
孩子的饮食失调➤ 对食物变得很挑剔,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➤ 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,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,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,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➤ 突然吃超量的食物,食后催吐,吐后再吃
孩子的睡眠不稳定➤ 失眠,入睡困难,翻来覆去睡不着,或者容易早醒,醒后无法入睡➤ 睡得过多,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,醒来依然疲惫不堪➤ 睡眠过程中梦多,容易惊醒
孩子的认知功能下降➤ 注意力集中困难,学习效率变低,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➤ 记忆力下降,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,记住了也容易忘记➤ 做事犹豫不决,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
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➤ 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➤ 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➤ 失去活着的意义➤ 不恰当的内疚感,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
家族有抑郁病史➤ 有研究表明,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病史,子女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4-6倍,并且子女发病年龄会偏早
家长:加强观察和警惕
1. 抑郁症患者往往容易在深夜或独处时痛哭。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,或结合是否有擦泪纸巾、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。
2. 抑郁症往往有失眠症状,难以入睡,或者易醒,睡眠质量很差。这就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状态和情绪,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,进而导致更睡不着,进入恶性循环。所以,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。3. 因为容易失眠,压力大,孩子的学习状态会有所下滑,出现上课分神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考前焦虑等表现,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。这些都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。高度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焦虑,加大力度自我施压,但往往难以奏效,反而恶性循环。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失败后,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“抑郁”了,但外表还强撑着。4. 如果感觉孩子总是报喜不报忧,或者总是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,那也要加强注意。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、积极、正能量,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。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,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,但他们愿意倾诉,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积极求助。所以,孩子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,透露心声,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、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。5. 既然抑郁症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,那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、朋友、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。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、演技再好,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,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。6.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,一定要高度重视!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!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往往出于释放压力,这说明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令其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。这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共情、倾听、积极引导,多给予高质量的陪伴,缓解他们的压力。
青少年自身:多种方式进行心理调适
1.抚慰自己的情绪。很多时候,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让人困扰,反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迷失自我。如果事情让你感觉很不安,可以通过图画、写作或是和好朋友聊天的方式,把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。
2.灵活应对未知的挑战。在面临困难时,相信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。找到一个方法去做,如果有效就继续,无效就换个方法。
3.关注可控的部分。不妨尝试着停下来,去思考5个问题: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快乐?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感激?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自豪?生命中有谁爱我、我更爱谁?生命中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努力追求?当人们停下来进行思考的时候,就越能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拉开距离,看到周边的助力,找到生活中确定而微小的幸福。
希望家庭、学校和社会
携起手来
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
在孩子需要的时候
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